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化工正文

扩产也是民营化工企业的强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13 浏览次数:73

 

今年以来,受日本地震导致我国烧碱出口量价齐升等因素刺激,我国烧碱行业新一轮扩产势头强劲。图为内蒙古某民营氯碱企业正在新建烧碱项目。 (CCIN记者 呼跃军 摄)
  

        中化新网讯  “一口大锅闹革命”,说的是当年民营化工企业办厂的窘况。但如果现在对民营企业的印象还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么你一定会大跌眼镜——CCIN记者最近针对民营化工企业的发展进行了采访,对此深有感触。
  
  
  扩产也成了强项
  
  
  “现在民企的能量实在是太大了!”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感慨道,以PTA(精对苯二甲酸)行业为例,由于进入门槛不高,新上的产能往往都很大。如民营企业浙江恒逸集团短短几年时间里,PTA产能就达到565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2004年全国的产量。现在还在大规模扩产,号称3年内要扩到1000万吨。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目前全国PTA的产量。达到1000万吨后还要扩,还得扩到1500万吨。“我过去也是怀疑民企能不能做到?但现在一点儿不怀疑了。因为该公司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涉足PTA,但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产能就达到500多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TA生产商之一。”


  据了解,浙江恒逸集团今年频频大手笔。该公司与中石化子公司巴陵石化以50%:50%的比例共同投资36亿元,在浙江萧山建设目前世界单线产能最大的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建成后将是国内产能最大的己内酰胺装置。该公司还准备在文莱建设一个总投资额达60亿美元的石化项目,主要生产对二甲苯(PX)、乙烯和苯等化工原料。


  其他化工领域的民企同样大动作不断。其中包括如烧碱、钛白粉等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也包括如碳纤维、锂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钛白粉今年行情不错。由于国际钛白粉市场供不应求,我国出口量猛增,钛白粉价格大幅提高,行业整体利润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民营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纷纷投资建设钛白粉装置。据统计,眼下拟建和在建的钛白粉产能在200万吨以上。


  据钛白粉上市公司佰利联的公告,该公司钛白粉从2008年5.47万吨增至2010年的10.2万吨,产量跃升至国内前三位。该公司计划到“十二五”末达到30万吨的产能,届时产能将是目前的3倍。


  目前国内钛白粉产能第一的四川龙蟒集团则誓言打造全球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该公司宣布,将投资160亿元,建设年产300万吨磷酸盐、600万吨硫酸、60万吨钛白粉的特大型硫磷钛一体化项目。


  产能过剩的烧碱今年市场竟然也不错。主要原因是受日本烧碱装置因海啸停产造成国际需求紧张等,导致我国烧碱市场火爆,从而带动新增项目不断。民企内蒙古乌海中联化工有限公司表示将投资150亿元,建设年产120万吨聚氯乙烯、240万吨电石、100万吨烧碱项目。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呈现了当年多晶硅式的一窝蜂投资。


  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一个子行业,碳纤维涌进了众多民营企业。如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目前正在鄂尔多斯建设年产1万吨的碳纤维项目。据了解,鄂尔多斯项目只是该公司碳纤维产业布局中的一个点,该公司至少还要在大连、包头、三河、保定建设4个年产万吨的碳纤维基地。而目前国内年需求量仅在8000吨左右。更让人担心的是,中国造碳纤维多集中在通用、基础和低档次品种上,在产品品质、性能和成本上都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


  六氟磷酸锂是锂电池内部的电解质,技术门槛极高,但目前民企投资也很火热。九九久公司计划投资8050万元建设年产4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江苏国泰下属的亚源高新公司计划新建年产300吨六氟磷酸锂产品项目,投资总额为8330万元;多氟多公司投资1.2945亿元建设的2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中试已经成功,公司还计划再度斥资5.56亿元投资锂电产业,其中包括2000吨六氟磷酸锂和下游的电解液、锂电池。


  “看到这些投资我们很吃惊。” 江苏一家国有企业董事长表示,“六氟磷酸锂的技术门槛很高,目前技术还垄断在日本和韩国的企业手中。国内投资的企业中有的技术还未过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技术背景,将来即使做出来,产品能不能用、有没有市场竞争力都是问题。”
  
  
  扩产为适应“国情”
  
  
  民企为何扩能速度能这么快?CCIN记者发现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民企的资本原始积累已到一定程度。一位浙江化工民企老总表示,民营化工企业能够很快做大,和民企老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分不开。改革开放之初,当国企员工还浸泡在“铁饭碗”和“等靠要”中,休闲时间打麻将、甩扑克时,一些人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人已经通过弹棉花、磨豆腐、做衣服、修鞋子、配钥匙等各种别人看不起的“下等活”,悄悄完成着资本的原始积累。今天的化工企业老总,有些就是当时走街串巷的棉花郎。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二是石化行业的中低端领域门槛都不高,但之前收益率还比较好。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总表示,化工行业的中低端领域门槛低,进入没有技术壁垒,企业一下子就可以做大,并且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不断做大平台。“现在是不进则退,进的慢也是退。这个项目没投产,第二个项目就要动工,第三个项目就要策划。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其它企业的步伐。同时还要看准机遇,做一些多元化的更赚钱的业务。”他表示。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则指出,化工领域中低端投资热,说明化工行业过去是一个收益率比较高的行业,即使是中低端产品,价格也过高,导致企业蜂拥而至。这也是市场导向的一个结果。


  三是创新动力不足只能在扩能上下功夫。中国化工网资讯中心总编刘心田告诉CCIN记者,中国民企扩能快,一点儿都不出人意料。10年前国家对山东地炼进行第一轮淘汰的时候,一个硬杠杠是产能在50万吨以下的企业必须关停,当时很多地炼企业都不符合条件,有的仅5万吨的产能。但是政策出来很短的时间内,很多企业都50万吨以上了。这些企业经营多少年,不可能一下子就因这个规定而垮了,所以方法就是大量上设备。现在200万吨以下的企业都不多了。“中国民企在扩能上非常有一套。增加新的产品、设计一条新的产品工艺对他们比较困难,但是把目前的产能扩大是强项。”


  刘心田指出,国内化工企业量大面宽,但在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上力度与国外还差得很远。民企的人才很有限。现在大部分化工民企搞科研其实就是包给某个高校或是某个专家,民企能消化掉高校给的工艺包就不错了。一般民营企业更多是采取一种抄袭的方式,看看哪个产品挣钱、哪家企业挣钱,就把人家的产品抄过来、把人家的人才挖过来,或者把其工艺拷贝过来。这样就造成原来比较精细的化工产品也不精细了。一旦公司的技术没保护好,就会迅速冒出多家做同样产品的公司。这样就导致产能过剩不仅出现在石化行业的中上游,就连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现在的情况是,国企成为黄埔军校,人才常常被民企用高薪挖走。这些人会带走一些技术和专利,这样民企扩产能就比较方便,不用科研投入。”刘心田还表示,民企原来也探讨过上新的项目,但往往是经过一番调研之后就不上了。不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把握。上了新产品之后,挣不挣钱两说,如果挣钱就面临被其他企业抄袭,我还不如抄别人的呢!


  刘迎秋也指出,民营企业其实是有创新冲动的,但是目前国内很大的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道德的自我约束都不够。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很容易就被别人抄袭,以不付成本的方式使用。这种情况在国内很普遍,从而导致民企创新以后的收益不足以补偿其创新成本,也就造成民企不愿意创新。“民企创新动力不足和国家对民企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有很大关系。民企创新的产品能否在减税、免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新产品试制上政府能否给予一些贴息帮助?这些方面国家做得都不够,造成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资金不够,没有能力做更深入、更持久的创新。”


  四是各地政府成为企业扩能推手。江苏常熟合众环保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指出,现在民企扩产比国企还疯狂。民营企业听同行说、听专家说或是从媒体上看到某个产品很赚钱,就开始投资。而各地为了保增长,除了一些非常污染或国家明令禁止民企进入的领域外,对项目几乎都是大开绿灯。地方政府巴不得多上点项目。比如今年初,造成安徽怀宁县上百名儿童血铅超标的蓄电池生产商博瑞电源有限公司竟由当地环保局招商引资而来的例子就很典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保增长,将招商引资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年终每个招商单位还得接受政府的考核,完成加分、没完成减分,然后还会排名,靠后单位的负责人自然脸上无光,于是就得拼命招商引资。
  
  
  政府应完善市场
  
  
  对于民企的快速扩能,业内人士纷纷提出忠告。甲醇、草甘膦、多晶硅等盲目投资已经让很多民企栽了跟头。


  刘心田表示,2006年后,西部很多民企甲醇都是上百万吨的上马,如某企业一家的甲醇产能就达135万吨。该公司2007年建成100万吨甲醇装置,2008年就遭遇了金融危机,损失惨重。目前甲醇占该公司总营业收入的70%,但仅贡献30%的利润。


  草甘膦的教训也颇为典型。近几年,由于利润可观,民企纷纷上马草甘膦项目。据统计,今年我国草甘膦总产能达到116.6万吨,产量30万~50万吨,而国内草甘膦的年需求量仅在5万吨。由于草甘膦整体过剩,竞争激烈,致使今年草甘膦上市公司亏损严重。草甘膦未来的前景也极为黯淡。农业部表示,未来5年,我国农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后,化学农药使用量将减少20%。而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农药研发能力越来越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高端产品不断涌现,药效得以不断提升,也间接减少了对农药的需求。


  多晶硅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在短短几年内,就做成了一个产能过剩的产业。过去几年,受多晶硅暴利诱惑,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多晶硅投资的狂潮。据统计,我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为1156吨,但2008年狂飙到4000吨以上。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0万吨,是2005年全国产量60吨的1000多倍。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


  就在今年,国内多晶硅投资热形成的产能刚形成规模化生产,价格泡沫随即破灭。今年以来,在全球光伏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韩国、美国等国的多晶硅企业通过低价大量向我国倾销多晶硅产品,导致我国多家多晶硅企业减产、停产或破产。某省近20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一两家企业仍在维持生产,其他已全部停产,裁员人数多达2000人。


  现在又有一些行业出现过剩迹象。如大量新增产能的释放正在导致PTA的行业景气迅速下滑。据了解,PTA价格从年初的12417元/吨,跌至目前的7736元/吨。预计明年一二季度,PTA价格将会进一步跌至7000~7500元/吨。


  在化工各领域新增产能快速增加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却在显现。受欧债危机、美国复苏缓慢以及中国控制通胀等多因素影响,明年我国GDP增速预测在9%以下,与化工关联度非常高的房地产、汽车、家电、纺织等行业从4季度的情况看都不乐观。


  面对民企的大规模扩能,专家表示不宜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更不能像对待国有企业那样对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属于市场的,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刘迎秋指出,产能在市场上一多,价格就要下降,市场自动会调节供给,从而使供给减少,我们应当容忍这样一个调节过程,不应该一发现过剩了,就动用行政手段干预,这是不必要的。市场引导有一个过程,一般是滞后的。“政府应该做的是建立市场饱和指数,以及定期公布行业投资热度来调节市场投资节奏。通过加强对信息提前的报道、说明和介绍,帮助企业早觉醒、早转行,避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河北正元化工最近新上一套氨合成塔直径为2.4米的氨合成系统。该系统是正元自主设计、制造的大型氨合成系统,与原有设备相比具有节能降耗等优点。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大型氨合成系统还依赖进口。  (CCIN记者 徐红 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